2018年“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 推广项目”课题招募指南

信息来源:脑防委办公室发布者:jhjzbj点击率:5156发布日期2018-06-07
摘要:“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 推广项目”2018年 课题招募指南。
各相关医院:



    一、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建设模式研究及效果评价

    (一)研究内容:工程一直致力于采取推动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减少院前延误,加强多学科协作、优化流程以缩短DNT时间等措施提高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时效。如何更好地规范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将院前急救、院内多学科协作等流程重组、再造,尽可能减少院外和院内延误,推动多学科统筹协作和流程的无缝衔接,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模式,提高脑卒中早期救治时效;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采集覆盖全国的脑卒中院前早期识别、转运、院内急诊救治等阶段的临床诊疗信息,构建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建设的大数据库;分析不同绿道建设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时效的影响,规范及优化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方案与流程,进一步提升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时效;研究完善的卒中紧急救治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对应策略。

    (二)考核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不少于3000例卒中患者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数据库,制定院前急救、院内多学科协作救治等流程的优化方案及规范化管理模式等。

    (三)拟支持课题:1—2项。

    (四)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已建立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已常规开展多学科联合协作,已开展急诊溶栓、取栓、桥接取栓等相关技术。

    二、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内容:目前各国指南中均把静脉溶栓治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I类证据和推荐治疗措施,然而因超时间窗等多种原因,我国进行溶栓的患者比例很低,仅约2%。为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救治率,使更多适合溶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得到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了解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了解不同静脉溶栓药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符合国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卒中早期诊疗规范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二)考核指标:在全国范围建立不少于30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数据库。撰写国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现状报告。撰写国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报告。明确不同溶栓药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药物经济学评价。制定国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流程和规范。

    (三)拟支持课题:1—2项

    (四)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每年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例不少于200例。

    三、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内容: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常见亚型,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建立我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大数据,全面客观了解我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现状、优势及不足,筛选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宜技术与适应证,进一步规范适宜技术操作流程及术后监护与随访流程。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前循环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最佳术前评估手段、有效时间窗,完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体系。

    (二)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10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数据库。明确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现状,分析成本效益、探索适合国情、适合推广的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评估、治疗的规范化技术或流程。评价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优劣。建立术前临床及多模式影像评估体系。制定不同发病机制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策略推荐。

    (三)拟支持课题:1—2项

    (四)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需具备丰富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经验,每年开展血管内治疗100例以上。

    四、卒中防治相关技术(药物、器械等)的提升和规范推广对卒中防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一)研究内容:多年来,工程大力推动卒中防治适宜技术的培训和推广,规范适宜技术在临床的开展,鼓励采取经济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手段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截至目前,已培训了3万余名医务人员,推动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多项适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本招募方向拟研究以上适宜技术的提升和规范推广(包括适宜技术开展涉及的相关药物或器械的发展)对卒中防治工作的影响: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等。

    (二)可分课题:

    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2.   颈动脉支架成形技术

    3.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血管超声一体化评估

    4.   早期康复

    (三)拟支持课题:1-2项

    五、卒中防治相关管理模式探索、效果评价与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一)研究内容:工程在推动全国卒中防治网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模式,相继在卒中相关学科和病区开展了卒中健康管理和卒中专病分级诊疗等探索性的工作。本招募方向拟研究开展以上工作的医院所采取的工作模式和取得的成效数据,将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和评价,以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卒中健康管理师和卒中专病分级诊疗的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将开展以上工作的医院和未开展相关工作的医院进行比较,以评价工程推动相关工作的成效。

    (二)可分课题:

    1. 卒中健康管理

    2. 卒中专病分级诊疗

    (三)拟支持课题:1-2项

    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内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早期发现和持续监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狭窄早期筛查、随诊、干预、复查的大数据,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及狭窄早期筛查、治疗在防治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作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狭窄筛查、治疗、监测方案,达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目的。

    (二)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30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或高危人群的临床数据库,完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狭窄筛查和监测方案,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狭窄的治疗时机,优化颈动脉狭窄的综合诊疗技术。

    (三)拟支持课题:1—2项

    (四)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具备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狭窄诊断的技术和设备条件,能进行早期干预和随访研究。

    七、自发性脑出血外科技术干预的多中心登记研究

    (一)研究内容:外科干预理念的创新及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改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我国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自发性脑出血外科技术干预的临床数据库,分析比较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不同外科技术干预的优劣,明确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科干预的指征及适宜技术更准确地选择适合外科治疗的亚组患者,规范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外科干预流程,达到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减轻医疗负担的目的。

    (二)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20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多维度的大数据登记研究平台。制定临床可靠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科干预可获益的指标或评分标准,为早期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分析比较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不同外科技术干预的优劣。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规范并推广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外科干预新标准。

    (三)拟支持课题:1-2项

    (四)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具备自发性脑出血的绿色通道及超早期干预技术;具备自发性脑出血的微创外科干预技术: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锥颅置管引流术以及 多模态神经功能导航下深部脑血肿清除术中脑功能保护技术。

    八、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现况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

    (一)研究内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卒中有许多共同的病因学机制,早期筛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与认知障碍有关的危险因素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数据库,客观了解我国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现状。通过对卒中患者及卒中高危人群开展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方面的检查,探讨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不同部位卒中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对卒中患者及卒中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与干预,制定干预策略及疾病防治方案,随访观察管理与干预效果。

    (二)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3000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数据库。撰写国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现况报告,明确危险因素,明确卒中分类、部位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及预后。建立符合我国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状况的评估流程,规范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人群管理及临床干预、随访,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防治方案。

    (三)拟支持课题:1—2项

    (四)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已开展认知功能障碍相关量表测定,开展卒中后认知障碍筛查;开展过认知障碍相关研究者优先。

“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2018年课题申报的通知5.22定稿缩略(2).pdf 下载 预览